[涂钧] 跨进科幻之门
跨进科幻之门
1997 第6期 - 小行星轨迹
涂钧
要不是我的外祖母带我去小学报名,可能到现在我还混沌未开。那时常听大一点的孩子说老师要把不听话的小孩关进黑屋子,可我怯生生地走进教室时却发现老师没那么可怕,相反地还十分和蔼可亲,于是就对书本产生了兴趣。
长大些了,书读得多了,大脑中就不时冒出一个个新奇浪漫的想法,抓住了写下来就寄出去。也许是我字写得很认真很工整,打动了编辑,《吹出世界上最大的泡泡》在上海《童话报》头版头条刊出,《JT环境绿化树》被甘肃《故事作文周刊》评为“1990年度好作品奖”。许多热心的读者来信问我怎么有这么大的勇气投稿,是不是有什么秘诀。如果要说“秘诀”的话,那就是关心你喜爱的刊物,熟悉她的栏目,并把编辑老师当作你的朋友,替他(她)想周到些,比如字写工整,用方格稿笺纸誊好,不要罗嗦。做到这些,你就可以大胆寄出你的作品,别在意人家怎么说。
上了高中在同学处发现了《科幻世界》,一口气看完后连呼“OK”!科幻以其严谨的科学推理和大胆的想象征服了我,想象的翅膀注入了理性的“维他命”,变得丰腴起来。当部分老师和同学为我选择理工科感到不解甚至遗憾时,我早已有了成熟的考虑:要想写出一流的科幻作品,就得有一定的理工科知识!正是由于我对计算机编程的痴迷,才能比较轻松地写出第一篇科幻作品《后门软件》(发表于《科幻世界》1995年1期)。该文获当年全国校园科幻故事大奖赛一等奖之后,又先后被《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》和《中学生文摘》转载。
在《后门软件》里,我用幽默夸张的语言讽刺了不少人热衷的“走后门”现象,警示走后门者终将自食其果,特别希望青少年朋友都立志做一个靠本事吃饭的人。我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,从小他们就教育我“流自己的汗,吃自己的饭,靠别人不是好汉”。
写科幻怎样入门?这是许多读者给我来信提得最多的一个问题。由于我的功课也很紧张,不能一一作答,借此一角谈谈自己的体会,算是一并回复吧。要想写,先得读,通过大量地读科幻作品,在大脑皮层中建立一个“科幻区”。见效快的是读同龄人作品,如本刊的“校园科幻”。我在初步构思好《后》文之后,就找来所有的《科幻世界》,将“校园科幻”发表的作品逐篇阅读,反复揣摩,找到感觉才动笔写。大部头的科幻名著,其作用则是细水长流,提高“科幻修养”,让你体会科与幻的无穷魅力。国内的郑文光、叶永烈、王晋康,国外的阿西莫夫、威尔斯等,他们的作品我常常是爱不释手。
其次要解决写什么的问题。由于中学生朋友接触的科技新知识较少,要写科技含量较高的“硬科幻”难度挺大,因此不妨从自己初步掌握的科学知识出发,结合自己对社会生活的感受,融合成篇,正如林聪老师所说的“在生活中寻找科幻的翅膀”。《后》文就选取了“走后门”这样的一个大家都了解、有感受的题材,容易引起共鸣。
接下来是怎么写。“后门”是一个老题材,如果不用一个“道具”,就很难写出新意,我很快就想到了电脑。可是假若我花大量的篇幅去介绍究竟用什么语言来开发“后门软件”,它的程序如何,就算用我现在所学的电脑知识也不能解决,何况一般读者也不需要看这繁琐的过程。于是我着重写运用“后门软件”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及戏剧般的故事。不要纠缠在不必要的细节问题上,这是初学者应该注意的。
最有效的还得你亲自动笔写一写,不管写得好与孬,都把它写出来,寄给《科幻世界》。
要问我现在何处?1995年9月,我就来到重庆渝州大学,开始了我四年的电子工程专业学习。这里依山傍水,绿树成荫,少了城市的喧嚣,多了乡村的恬静与灵气。烦了,就登上歌乐山,“一览众山小”;累了,就躺在嘉陵江畔,遨游《科幻世界》,不亦乐乎?